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一首竹枝词中吟道:“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歌到天明。”这里的“丧歌”就是土家族的丧鼓歌。丧鼓歌是清江流域土家族悼念亡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活动(跳丧或跳“撒尔嗬”)时所唱的歌。丧鼓有跳丧和坐丧两种形式。跳丧为亦歌亦舞,因其唱歌多用衬词“撒尔”(“撒尔”一词的意义及具体来源不详,学界也有说是“散忧儿嗬”和“三爷儿嗬”的—笔者注),故又叫“跳‘撒尔嗬”,。坐丧是只歌不舞,有的地方叫“闹灵歌”或“闹丧歌”。不管是跳丧还是坐丧,均需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丧鼓歌。...
严格地说,丧葬礼俗从死者弥留之际便已开始。尤其是长辈或者老人,在他们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要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土家族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生与死的诀别,所以出门在外的,不论路途多么遥远,都要千方百计赶回来送终,俗称“奔丧”。否则,就会被亲友斥为不孝,子女也会感到终身遗憾和愧疚。...
对于土家族的丧葬习俗在地域上呈现的特色,学者之间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南打凛,北跳丧”。意思是湘西一带往往是跳打凛这种比较原始的舞蹈,而清江流域的土家族的跳一丧舞则更多娱神娱人的成分。两者的舞蹈形式不同,伴舞的丧葬歌词内容亦相去甚远。在跳丧中所唱的歌不少已是山歌之调了,但打凛中所唱之歌,许多还是西汉初期的唱词。...
遵义地区讫佬族老人病危时,全家人都要到老人床边,听老人临终遗言。死后其丧事仪式比较繁杂,一般要经过:(1告丧。在父母或长辈刚“落气”后,要放鞭炮告知他人并烧纸钱<+落气钱’,),通知在外的儿孙和相关亲戚。在务川县还要给死者用柏树枝叶煎水净身,目的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祖先那里去,但这个习俗在民国后就逐渐消失了。c2>奔丧、守丧。前者是亲戚们去到死者家里吊唁;后者是在死者下葬前不得离开,并吃斋。C3)安灵。请法师给死者开路,给魂安放灵位。C4)开坛。这是丧葬中最主要的内容,一般要开五坛,即“祭地”、“请圣”、“启经”、“诵经文”、“回经和起忏”。C5)忏佛。在发丧头天晚上进行,主要是由法师领孝子绕棺唱孝歌之类的内容。有些地方如在仁怀,发丧前要跳“踩堂舞”,舞者三人一组,分别吹芦笙、打钱杆、舞丝刀,边跳边唱挽歌,一般是叙述死者生平之事〔6出葬。选择吉时将死者进行安葬,即将棺材放入岩穴或悬在悬崖峭壁上,现在一般是实行土葬。C7撤界。所有丧事都已完备,将原先摆好的神界香案拆掉并把请来的诸神送归神位。...
中国传统习俗种类繁多,多达60多种,归纳起来,主要的丧葬习俗分为:初终、入险和下葬三步。其主要仪式有:...
《易经》是风水学的代表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道出于天”。风水学的目的是调查、理解、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研究发现,风水就是把环境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有对立统一的关系。风水学的功能在于把控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系统结构,并且寻求最合适的搭配方式。...
为亡者净身之后,就需要将亡者放置棺材中。湘西灵基教田氏坛门称此仪节为“装木”,重庆曹洞教屈氏坛门称此仪节为“装棺”,重庆灵基教杨氏坛门则称此仪节为“人棺装木”。在将亡人放人棺材之前,先由道士先生在棺材低下撒一层薄薄的木灰(只能是冷灰,不能是热灰)。待木灰铺均匀之后,再用杯底在棺材底柞下一个一个的点,亡者有多少岁就要柞多少个点,年龄是按虚岁计算。在过去,湘西一带除了撒灰之外,还要在棺材放灯草、再铺折柳皮子。...
在亡者临终前,亲人们守在其身边,陪伴着即将去世的亲人度过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时刻,即使多么难过、悲伤,也会故作坚强,不让即将去世的亲人看到自己的眼泪,反而会宽慰这即将离世的人:“家里的一切都会照顾好,你牵挂的事情我们都会尽快为你办,你嘱咐的每一句话,我们都会牢牢记住。”临终之人被至亲守候着,面对死亡,或恐惧或平静或痛苦,但终是要离开这个世界。...
自古以来,渝湘交界地盛行丧葬仪式,文革期间彻底中断,1976年以后湘西田氏坛门开始继续再做,紧接着其他的湘西灵基教坛门也陆续恢复自家坛门的丧葬仪式。【田氏坛门弟子田应勇口述,2018年12月于野竹坪村]而在重庆的坛门则是从土地改革政策之后才开始继续做起来。为较为全面了解渝湘交界地丧葬仪式及其执仪者的生存状况,笔者将从丧葬仪式生存状态、坛门生存状态、道士先生生存状态三方面梳理三者于历史变迁中的生存动态。...
任何个人都有生有死,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死问题特别是死亡问题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直在不断探讨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又到什么地方去?在远古时代这是谁也不能解释的问题。由于“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观念”。人就是肉体和灵魂的结合体。人为什么会死,是因为灵魂离开了肉体;人死后其肉体消失,灵魂则到处遨游,在另外一个世界过着和活人相似的生活,与活人保持多种联系,它既可以给活人带来幸福,也可以给活人带来不幸。由于灵魂的这种特性,人们考虑得较多的是如何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因此,为了死者灵魂的安宁并保佑生者,就产生了以“灵魂不死”观念为核心的丧葬习俗,云南少数民族在人死后净身、穿新衣、喂含口钱、停灵祭奠、送魂等丧葬仪礼都是以灵魂为直接对象并贯穿在整个丧葬活动过程中。...
云南的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丧葬习俗,在多样性的丧葬仪礼中也存在着共同之处。许多民族有这样的习俗:当一个人正常死亡后,其家人就抬着火药枪,急速跨出门槛,朝天连续放三枪或吹三声牛角号,向本村寨和周围居住的人报丧,人们闻讯后要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赶至死者家中吊唁并帮助料理丧事。家住外地的亲戚故友,由丧家请人一一报丧,以便及时赶来吊祭。死者一般在家停灵三天左右,在这几天中举行祭奠活动,请村中的祭司或长者念经作法超度、吟诵哀悼词、送魂调、哀歌等。以表达对亡者的思念。...
广义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古今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中华民族文化指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即我们所指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主要包括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内容;节日习俗、人生礼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内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统一整合而不是截然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