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酉水三区,巫术的目的在于驱除鬼魔以保护灵魂或为身体欠佳的人找回灵魂,“道士”则是为逝者安抚灵魂而做系列法事。酉水三区土家族人民相信,人死后,灵魂便会离开肉体。他们强调世界上不存在鬼,只存在灵魂,这一说辞与他们的各种仪式显然存在冲突,但是,放在丧葬仪式中,确实只存在灵魂,似乎与鬼毫无关系,害人的是人的灵魂,保护人的也是人的灵魂。纵观酉水三区土家族整个丧葬仪式过程,不难发现,他们的仪式活动多离不开灵,如置放棺木的堂屋称为“灵堂”、糊的纸屋称为“灵屋”等,法事活动中所用的文本包括《荐灵》《辞灵》《烧灵》等。可见,其整个丧葬仪式均是围绕着灵魂进行。...
“道教”中的佛教信仰,主要从“道士”所念的佛教经典中体现出来,其中,主要突出佛教经典内容的为《招魂入棺》《荐灵》等佛教经典上。而在灵堂布置上,在棺木前的一张案子,挂着观音菩萨的画像,都可证明丧葬仪式中的佛教信仰。“招魂入棺”又称“招亡入棺”,从名词上看是道教经文内容,因为在佛教中并无三魂七魄之说,而从经文内容看,完全为佛教经典。“荐灵”,即为设宴开席吃饭时“道士”所做的法事,意思是告诉亡人应该吃饭了。...
这从丧葬仪式中可以找到证据。首先,“道士”在做法事前,会提前做一套净身仪式,以求自保。而这套仪式完全属于道教信仰体系。这套仪式即为念诵《玉皇大帝赦罪延寿福经七大咒语》,分别为《净口神咒》《净心神咒》《净身神咒》《条珐神咒》《解秽神咒》《金光神咒》和《安土地神咒》。...
在田村的传统殡葬习俗中,从入硷到祭祀都有着一整套完整的殡葬仪式。目前,在殡葬过程中,村民还是部分按照传统礼俗,遵循传统的祭祀仪式,但是这种仪式的遵循大都只是村民基于一种继承传统的随大流做法。以坟墓为例,村民己经对活人墓的修建逐渐形成了浪费土地、浪费资金的认知,认为坟墓对于逝者而言己经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了。...
在传统殡葬观念中,村民对于殡葬礼仪的重视一方面受传统灵魂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传统“面子观”的影响。村民认为,一场完整且奢华的殡葬仪式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生者面子的展演。在新形势下,勤俭办丧事越来越能代表田村村民的意愿。一是丧事繁琐,累人累心,入硷到祭祀都需要逝者主家操办宴席。二是资金花销大,有的村民为了风光办丧事往往背负了沉重债务,加大了家庭经济负担。...
在村民的传统观念中,受灵魂不灭等传统殡葬文化的影响,村民认为人逝世后可以依托在世者的祭祀获得来世的好生活。因此,村民非常注重丧葬仪式的流程与细节,认为一整套完整的丧葬仪式可以帮助逝者去到另一个世界,开始新的生活。祭祀成为了村民“来世好生活”的依托。...
不同于社会组织形式的其他正式群体,安兰村家庭的维系纽带主要为感情。从本质上看,家庭是一种初级群体,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它能够为个体提供最初的实践场所。家庭内部的结构对于个体形成自我概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个体的社会行为等都与家庭产生着紧密的联系。...
在上文中,我们重点探讨了安兰村丧葬仪式中社会结构的变化问题,可以发现社会组织决定着社会关系。而社会的结构关系也能够对社会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家庭是最基本的形式。因此笔者在进行研究时,主要以家庭为抓手,在对家庭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其与村落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微观社会展开研究,能够进一步阐明村社会系统运作的基本方式。...
礼物是社会关系建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之一。根据莫斯的观点,在礼物中一方面包含道德精神一方面包括宗教精神,同时还涉及法律精神。但是礼物并不涉及个体需求,主要表现为一种强迫性。...
学术界关于彝族葬式、仪式及其主持者的研究较多,其中以仪式研究为最。葬式是指安葬死者的方式,彝族传统葬式包括火葬和土葬,其中关于彝族传统火葬的记载较多,如《大定府志》、《黔南识略》、《彝族火葬文化管窥》、《彝族火葬习俗探讨》等,对于彝族传统土葬的记载则主要出现在建国以后的各县市、地区的地方志书和调查报告中,如《毕节县志》、《红河彝族尼苏人丧葬习俗》《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告》等。而以火葬为主要葬式的彝族多经历了向土葬的转变,这己是诸多学者的共识,如巫达、黄煌、邓立木等。在国家提倡丧葬改革的现代社会,也有不少学者对丧葬改革中的葬式转变进行研究,关注彝族棺木土葬转变为火葬的变迁过程,如李兆生等。...
研究彝族丧葬实物的文献较少,研究的内容大致包括彝族的坟墓、墓碑、祖灵筒等。关于彝族坟墓的研究,多集中于向天坟,主要探讨向天坟与葬式的关系,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包括夏之乾、余宏模、唐文元等。夏之乾将向天坟视为火葬与土葬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葬制。他认为向天坟是彝族社会等级制的反映,是综合火葬和土葬两种葬法而形成的一种颇具特色的埋葬形式,是彝族文化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余宏模、唐文元、马辉、唐楚臣等学者则将向天坟视为火葬的墓葬类型。余宏模认为,“彝族向天坟是火葬文化的遗存。”“唐文元则认为向天坟是彝族最初火葬时引发过山林火灾后而选择的一种墓葬形式。马辉、罗紫元和余舒认为,“把‘向天坟’定为彝族火葬习俗的遗址是很符合其文化内在逻辑的,而且也只能如此。唐楚臣直接将向天坟等同于彝族火葬坟。...
传统丧葬在沟通家庭、宗族、村落的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本质上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结亲属,并借助邻里互助关系来进一步整合地缘联系的互馈机制。丧葬内含着生者对死者的缅怀、追忆和眷念,它有助于家族认同感的强化和家族凝聚力的提升;对稳定邻里之间的空间结构和维护村落的和谐关系也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